当前位置: >> 建言献策

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建议

 文章来源: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点击数:13496       更新时间:11/29/2017 3:40:56 PM       【关闭窗口】
 

近日,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专题视察我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委员们结合前期社情民意收集、实地考察、调研分析、座谈交流等情况,从进一步加大国际人才招引力度、加快国际人才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国际人才社区管理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一、我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现状

国际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我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启动以来,相关职能部门从我区海外归国人才集聚、高新区三次创业、滨江区全域城市化国际化景区化建设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积极探索我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模式和示范样板,建设思路和方案不断优化和调整,目前已取得初步建设成效。

1.启动及时。200911月,区党委、管委会、政府相继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海外留学人才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区党委〔200916号)、《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创新创业“5050”计划的办法(试行)》(区办200951号)等政策性文件,尔后随着“5050计划”等人才激励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地实施,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创新创业,高新区(滨江)国际人才集聚高地优势不断凸显,走出了一条“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引人才”的聚才引智良性循环之路。在分析借鉴国内各地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区域面积、常住人口和外籍居民数量等实际情况,提出分步推进,从国际人才最关注的居住生活保障着眼,按照国际标准、滨江特色启动我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

2.目标明确。2015年以来,区人才办牵头会同区财政局、城建开发公司等单位,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先后到省内外兄弟城区学习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我区国际人才和社区建设实际,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打开了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新思路,从最初提出以“政府投资建设+市场合作运营”建设模式开始,方案几度修改和完善。2016年,最终确定了以“国有资产租赁+市场建设运营”的建设模式,先期聚焦区创业人才公寓(三期)45号楼为试点,作为核心建设区域,并对其周边配套设施、运维方式进行整体改造与提升,将其打造成为我区首个国际人才社区——雅曼国际人才社区,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68套住宅,商业服务配套设施1500平方米,拟建成适宜外籍人才居住、生活、交流等一体化的国际人才社区,并提供国际化商业配套服务。

3.进展有序。今年527日,我区正式与杭州亚曼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确定设计方案,组建了运行团队,及时进场装修施工。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区创业人才公寓45号楼168套房屋的室内装修,装修标准充分考虑国际人才居住习惯、高水准物业服务、国际化公共配套功能和社群社交活动等国际人才需求,房间家具家电配置齐全,并配备了网络宽带、恒温热水,提供24小时管家服务,参照国际标准,通过打造智能门锁、智能家居、APMS系统等设施设备的物联网应用,形成了社区内数字导航系统,实现了社区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全面融合的智能化社区。公共区域配备了美趣厨房、路演区、会议室、健身房、咖啡厅等配套服务设施,围绕“生活+创业”,开展分享咖啡、完美陌生人社交、海归面对面、脑洞集中营、颠覆式研习课堂、创业孵化、公益慈善等特色社群活动。雅曼国际人才社区已于日前开始试运行,首期入住人才约50人,其中海外本科及以上学历9人,非华裔人才3人。

二、我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客观地说,目前我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1.国际人才数量相对较少。浦沿街道东信社区是杭州市首批国际化示范社区之一,但它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人才社区,目前东信社区内有常住外籍居民320多人,其中属于外籍人才的居民不多。从全区情况来看,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区虽累计拥有国千”78人、省千”128人,引进留学创业人员6000余名,常住登记外籍人士2379人,就业外籍人员(专家)494(其中非华裔的有292人)。但按照要建成国际人才社区目标来对照,目前我区国际人才数量相对不足。

2.社区配套设施有待完善。一是在国际人才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上仍有提升空间,具体在出行、居住、教育及医疗等方面离国际人才生活需求还有差距。二是未形成对国际人才办理就业签证、专家证、居留证和企业注册、发布招聘等提供一站式系统化服务。

3.社区服务保障体制有待健全。一是社区内为国际高端人才提供融资对接、科技接洽、法律咨询、人才招聘等专项服务通道的公共服务机构需要进一步整合。二是社区内为国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创业团队、外籍管理技术人员等提供高效便捷的出入境“一站式”服务举措还不够完善。

三、加快我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建议

建设适合国际人才生活、创业、交流的国际人才社区,进一步吸引一流的国际人才,加速推进国际人才、项目引进、落地、孵化,已成为我区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早日全面建成科技新城典范的重要内容。我区应以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具有高新滨江特色的的国际人才社区,并使其成为杭州、浙江乃至全国“国际滨”的“新名片”。为此,委员们建议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进一步加大国际人才招引力度。国际人才社区是城市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这个载体的样板,选择雅曼国际人才社区作为试点,但从我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情况分析来看,我区不缺资金、不缺高新产业,最缺的是国际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相比数量和质量,国际人才的数量更为紧缺和迫切。纵使国际人才社区建得再高端、再漂亮,如果没有国际人才居住,总归显得苍白。所以,我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必需大力招引国际人才。建议从高新产业和城市建设两个方面,特别是应侧重从发展高新产业方面来大力招引国际人才。一是充分整合多方力量,由区人才办牵头,依靠区发改、科技、人社、社发、商务、文创办等多部门联动,同时积极依靠中介机构猎头调动企业的力量,积极做好国际人才招引工作。二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在加快国际人才社区集聚效应的基础上,注重宣传杭州后峰会前亚运重大国际会议、赛事等机遇以及我区高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等适合国际人才发展的“软环境”,宣传推广我区国际人才社区的设计理念、生活配套、政策措施等情况,扩大我区国际人才社区影响力,借助媒体资源,形成引才品牌,不断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外人才、国际人才来我区创业、生活。

2.进一步加快国际人才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城市社区是一个社会和空间的复合单元,国际人才社区是城市社区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版本。国际人才的各类需求、生活习惯与区内普通社区居民是不一样的,我们应依据国际人才的现实需求去设计、配套、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建议:一是将低碳、绿色、智慧的理念贯穿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始终,引进并整合教育、医疗、文体等各类资源,打造独具滨江文化特色、与杭州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相匹配的现代化国际人才社区。二是雅曼国际人才社区既毗邻物联网,又邻近奥体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区内物联网和奥体中心区块的国际化公建配套设施建设,也应提前考虑,并作具体安排。三是在国际人才社区周边提前布点,建设高品质、国际化的生活环境,包括高端商品房、国际学校、国际医疗、国际酒店及购物中心,积极营造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创新创业生活环境,为国际人才提供优质的家居生活环境,使国际人才能够引得进来留得住。四是充分利用我区已有信息智慧经济等基础产业优势条件,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医疗和智慧交通等方面,帮助提供先进的解决方案,通过智慧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完善国际人才社区管理服务制度。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制度是保障和前提。提升国际人才社区管理和服务质量,关键是要出台管用、有效、实在和符合客观规律的配套服务政策措施。建议:一是系统构建符合国际人才社区实际的“政策体系”,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就入住对象设定、房屋装修及周边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房租定价、就医就学、公共交通配套等具体问题形成一揽子可操作落地的政策体系和条款。二是制定一套“国际人才社区管理服务体系”,着重于国际人才社区管理难点问题,加强完善和补备行政记录,详细了解、摸清、记录和备案国际人才社区内管理服务基本情况,从起居环境、生活配套、日常饮食、健身娱乐、宗教礼仪等等方面,针对国际人才的普适性需求制定一套细致周全的管理服务标准,并试点施行,逐步增强我区国际人才社区的国际化服务能力。三是制定国际人才社区管理服务政策时,既要考虑建设适合生活、适合工作的环境,又要避免单独的国际人才社区在发展中形成孤岛,产生不同社区之间隔离和融合等问题。参与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和服务人员,在与国际人才多元化交流的过程中,也需要具有国际的视野和国际的水平。委员们还认为,为有效提高服务管理质量,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应增加一定的管理力量,以加强对强国际人才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制定具体政策时还应适当吸收外籍人才参与,听取外籍人才的反馈意见,并及时予以吸收和采纳。

发布人:admin

上一篇:关于确定区体育馆管理运营模式的建议
下一篇:关于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的建议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江南大道100号  邮编:310051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 浏览器版本请用 Internet Explorer 6.0 以上
杭州市滨江区政协版权所有copyright(c)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60073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