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是民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自身要求。根据国务院、省、市关于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有关文件精神,去年我区成立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检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为了巩固我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成效,进一步建立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协力、内外兼治,努力形成校内外教育的最大公约数,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区政协于7月份组织部分委员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专题调研,实地走访,广泛听取委员、家长代表、培训机构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8月22日,区政协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请你来协商”暨主席会议视察活动。通过实地视察、情况交流、协商互动,与会各方群策群力。现就协商交流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情况和做法
按照关停一批、整改一批、审批一批、规范一批的整治思路,一年多来我区累计摸排校外培训机构120家,其中非法从事中小学文化学科类培训的机构83家,共发放行政指导书105份,整改通知书29份,约谈违规办学机构37家,累计关停29家,转型为培训艺术体育类15家,新增具备办学许可证的合法机构57家。截止目前,我区持有办学许可证,具有相应办学资质的中小学文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75家,艺术类、体育类等注册登记的培训机构872家。无证文化类机构“小、散、乱”局面得到较大改变,非法培训机构招生、办学基本消除,社会对校外培训乱象整治效果认可。
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在区政府重视下,我区成立了以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教育、市监、公安、消防、城管、街道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检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中小学文化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专项检查整治系列方案。区管委会办公室 区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文化类学科培训机构专项检查整治的通知》。召开了全区中小学文化类学科培训机构专项检查整治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我区中小学文化类学科培训机构专项检查整治工作,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同时,要求各街道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全面排查的人员,对无证无照和有照无证培训机构的全面排查;要求区教育局做好对持有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的排查,加强对排查工作的业务指导;要求各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责配合街道和其他有关部门做好排查和整治工作。
(二)全面排查摸底,加强分类引导。根据堵疏结合的原则,对无证开展培训的校外机构按照教育在先、引导为主的办法,有序开展分类引导和审批。区教育局制定出台《规范、整治中小学文化类培训机构的若干要求》,要求各校按各级文件精神做好相应工作,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兼课和自办学科培训情况及中小学生参加课外学科培训情况调查。通过滨江发布、滨江生活圈及滨江教育发布等渠道和平台,公布中小学文化类培训机构“白名单”。同时,向社会发布持有《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名单,利用推文温馨提醒家长:不要盲目参加培训,坚持“一查二看三谈四存”(学校信息可查询、选择机构看资质、办学情况可咨询、合同收据签并存)。
(三)坚持堵疏结合,整治效果显现。对部分教育引导后依旧未整改的“无证无照”“无证有照”非法开展中小学文化类学科培训的机构,依法依规进行联合整治,下发行政指导书并约谈机构负责人。对我区五大商业综合体中涉及学科文化类培训的各种机构进行专门监督检查。随着整治行动的推进,公众媒体的宣传,举办者规范办学意识和意愿明显提高,社会关注度和办学成本提高,小、乱、散机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
(四)探索多措并举,开展常态监管。一是是聘请滨江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市民监督员12名,聚焦资质、安全、课程、师资等校外培训机构办学重点内容开展监督,完善隐患发现机制。二是从严开展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年检工作。区教育局每年年初组织人员对照检查标准,对持有办学许可证的教育机构过去一年的办学情况进行实地年度检查。三是注重日常检查。每年寒暑假、春季和秋季开学,组织开展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安全检查。7月15日开始,进行暑期安全规范办学专项检查,采取突击形式行对全区所有持证培训机构进行了实地检查、资料查阅和现场询问。对部分机构存在的问题当场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8月5日,召开暑假专项检查总结会,当场对部分违规机构进行通报。
二、建立长效机制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的建议
从“学校—家庭—社会”大教育格局而言,“剧场效应”蔓延,成才观、择业观的转变依然任重道远。在教育培训市场需求巨大的背景下,针对专项治理中校外培训机构安全管理、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规范收费、信息公开等问题,委员们提出合力推进持续治理,建立“监管+服务+指导”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健全联动监管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相关责任部门定期召开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会商报告联席会议,对治理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及时研判,主动通报,提出预警,防微杜渐。健全多部门参与、协同联动的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执法机制,不断完善常态化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二是落实排查全覆盖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作用,用好网格员队伍和监督举报电话的作用,做好无证无照的排查,各司其职、协调推进。从源头上遏制与消除无证办学。三是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的抽查工作机制。定期抽取一定数量的培训机构进行“双随机”检查,聚焦培训机构的消防安全、资质、侵害消费者权益、违规办学行为、违规聘用师资等五大治理重点,建立“一书一单一通报”(一书即检查整改通知书、一单即整改销号单、一通报即对巡查情况进行公开通报)工作机制,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四是加强风险防范。加强风险防范意识,规范预付式消费,探索建立“办学风险保证金”制度,实施资金专户管理,用于办学过程中违规办学、重大责任事故、办学终止的善后处理,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提升智能管理效能。整合多种平台资源,如将“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服务平台”融入我区“智慧城市大脑平台”建设,双轮驱动,建立网络“监管+服务”机制。督促指导有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实行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登记,按规范要求,将其课程设置、师资、收费、规范合同、授课时间安排等及时在网络平台公示,便于有需求的市民查询与监督,确保公众知情权;对不具备办学资质或对拒不配合整改的机构,列入黑名单予以曝光,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接受社会监督,规范办学。及时发布、更新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的政策、规范标准及依法审批登记流程,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一键办”要求,依法做好审批登记工作。加强过程管理,统一归集数据信息并动态更新,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信用、利益保障机制。
(三)加强教育供给侧改革。一是深化校内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关键,统筹解决“吃不饱”“吃不好”两头问题。实施初中分层走班教学,推进省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加强课程管理,指导学校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完善督学机制,规范教学行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校内“吃饱吃好”,从根本上解决培训热。二是优化学后托管服务。强化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我区学后托管服务创新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校师资和校舍条件的优势,并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有效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营地、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努力开辟多种适宜的途径,提供个性化辅导和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并切实解决学后家长看护学生的实践困难。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校内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健全基层党建引领机制,严禁中小学在职教师到培训机构兼职兼课。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党的建设,在区教育局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重视校外教师的培训培养。借鉴先进城区做法,将在有资质的校外教育教师职称评定纳入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评审。同时,重视对有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努力形成校内外教育的最大公约数,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五)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主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邀请媒体参与联合检查整治督查活动,加大正面报道力度。通过网站、新媒体、公众教育服务站等途径,在招生入学工作期间,全方位立体宣传入学政策,做到家喻户晓;及时公布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增强信息透明度。大力宣传正确教育理念,努力破除“抢跑文化”“剧场效应”;把好社会舆论引导关,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控,努力从以升学竞争、考试分数为中心向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中心转变,引导家长理性选择正规办学机构。进一步把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打造培训机构全面监管、办学行为全面规范、基础信息全面公开、党建工作全面覆盖的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四全”样式,建立长效机制,缓解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校外文化学科类培训的依赖,使校外培训成为广大中小学生拓展视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有益补充,为美好教育生态建设和学习型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外教育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