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人口集聚、产业集聚、服务集聚、生活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目前,我区常驻人口已超过 39 万,每年引进理工科等各类人才超过 2 万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也面临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为进一步助推我区医联体工作深化和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动服务全域城市化,积极探索推进多层次医联体建设,根据2019年区政协工作安排,6月18日,区政协教文委组织部分委员开展医联体发展专题视察活动。
委员们实地调研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滨江院区)的医联体工作。之后的协商交流会上,委员们认真听取区社发局、省儿童医院关于医联体建设及推进工作情况介绍后,积极发言。现就协商交流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我区医联体工作探索实践的肯定
分级诊疗制度是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在新医改的路上被国家大力推进,而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一直被作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区紧密结合区情,充分利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二医院、市三医等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坚持以政府主导,以需求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解决“三有问题”、优化“三个层次”、加强“三个联动”等方面积极探索推进多层次医联体建设,成效明显。
(一)解决“三有问题”。坚持政府主导,切实做到有机构理事、有机制办事、有资金干事。
1.有机构理事。成立区院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区管委会、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组织部、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社会发展局等16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社会发展局(区卫健局)。根据医院需求,区委、区政府积极帮助有关医院协调解决动静态交通、公交站点、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等具体问题。
2.有机制办事。2017年9月,我区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简称浙大儿院)签订区院合作协议。2018年1月,我区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简称浙大二院)签订区院合作协议。在协议中明确医联体建设、国际化医疗服务、科研合作、卫生应急、社会服务等一系列合作举措。
3.有资金干事。2017年—2019年,区财政分别安排区院合作专项经费167.5万元、242.8万元、250万元。
(二)优化“三个层次”。坚持以患者需求为中心,从滨江医疗资源布局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推进多层次医联体建设。
1.与浙大儿院打造全域“儿科医联体”。2017年以来,浦沿、长河、西兴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与浙大儿院开展医联体合作。浙大儿院选派高年资儿科主治医生常态化坐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门诊量9.6万人次,增长35%。其中浙大儿院派驻医生门诊量2.39万人次。今年1—5月,浙大儿院派驻医生门诊量为1.27万人次,增长54%。
2.与浙大二院共建区域高水平医联体。以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开设“浙二诊疗区”和“浙二自助区”。浙大二院每周5天选派专家坐诊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浙大二院患者1.32万人次,占精准转诊总数66%。
3.与市三医院探索紧密型医联体。2018年,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市三医院患者1277人次。长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与市三医院签订全科医学医疗技术指导合作协议,开设慢性病联合门诊,并在住院部开展查房及带教工作。
(三)加强“三个联动”。坚持问题导向,在医联体“联”字上下功夫,基本实现患者诊疗联动、基层人才联育、医疗质量联控。
1.诊疗联动。通过医联体建设,上级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双向转诊。上级综合性医院与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联体微信群,畅通转诊会诊通道。2018年,浙大儿院、浙大二院、市三医院与滨江门诊双向转诊1.5万人次。
2.人才联育。通过医联体建设,上级综合性医院帮助基层卫技人员提高医疗水平。2018年,举办医联体专家大讲堂培训16期,涉及全科、护理、儿童保健等29项主题。选派9名基层骨干到浙大儿院、浙大二院开展一对一导师培养。今年,市三医院帮助我区做好22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编制卫技人员招聘,首次实现面向全国公开招聘。
3.质量联控。通过医联体建设,上级综合性医院参与基层医疗质量控制。2018年,开展放射影像会诊329次,开展心电会诊296次。定期组织开展院内感染、病历质量、放射、护理、药事医疗质量控制联合检查。
二、推进我区医联体工作优化和深化的建议
针对调研时发现的预约诊疗机制不够完善、日诊病人上下午分布不平衡、基层医疗资源利用不充分、广大群众对医联体知晓度不高等现象,为进一步优化、深化我区多层次医联体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品质,委员们建议如下:
一是拓展医联体智慧应用场景,优化分级诊疗的设计和引导。积极争取市卫健委在我区开发智慧应用场景试点,力争实现医联体部分数据的互联互通。建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浙大儿院、浙大二院之间更为便捷的预约诊疗、预约检查、费用结算、信息共享调阅系统。进一步畅通病人转诊通道,优化日诊病人分布机制。加快建立病人电子医疗档案,提高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和运营效率。
二是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区院合作品牌建设。发挥医联体专家优势,继续办好多层次医技人员培训和人才联育。充分利用医联体医院的科教资源,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实施“青年医技人员发现计划”。支持上级综合性医院输出管理、输出标准、输出品牌,加快医疗质量管理的同质化,打造区院合作2.0。
三是加强医联体工作宣传,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借助街道、社区力量,通过微信、短信等载体开展多形式宣传,提高群众对医联体工作认知度和认可度。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就医观,逐步形成小病、慢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病、急病到大医院就医的心理和习惯。同时完善医联体的联网管理和宣传,明确网内医疗机构的清晰定位,互相配合,资源共享,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进一步构建“分级诊疗、急慢双治、双向转诊”的合理诊疗秩序。
四是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拓展中医医联体项目建设。积极主动对接中医药大学资源,争取与中医药大学签订区校合作协议。有效利用中医药大学名医馆和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科目设置,探索中医方面的医联体建设项目,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医诊疗需求。同时利用中医药大学专家资源,加强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人才培养。
五是深化浦沿区块医联体建设,探索打造“未来社区健康综合体”。加快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江分中心建设,满足之江片区群众的分级诊疗需求。着眼于破解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滞后、交通拥堵、发展进入平台期等难题,按照融入“未来社区”的定位,科学系统谋划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改造项目。打造“卫生健康+养老+文化”于一体的准城市综合体。将原规划养老用地、社区卫生服务用地结合起来,探索对公共设施、地下空间、园林绿化、智慧医疗实行一体化设计,深化我区医联体建设升级版,不断满足滨江原住民和新滨江人美好健康生活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