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家联谊会-研究成果

关于提升产业创新环境 助推“三次创业”新突破的调研报告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453       更新时间:3/26/2020 11:47:08 AM       【关闭窗口】
 

关于提升产业创新环境 助推“三次创业”新突破的调研报告

 
 

年初,区委四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奋力推进“三次创业”,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决策部署,要实现这一目标,杭州高新区(滨江)必须紧紧抓住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创新体制机制新环境,把创新能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和创造强劲的支撑点、增长点和爆发点,从而形成经济新常态发展中闪亮而独特的“滨江板块”。为此,区政协课题组紧紧围绕提升产业创新环境,助推“三次创业”新突破这一主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一、提升产业创新环境课题的调研方向与切入点

广义的创新环境概念即作用于创新个体或组织,并对其创新活动及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的一切内部和外部因素。而对良好的创新环境的评价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特点: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创新企业及个人获得收益、创新失败能够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宽容等。创新环境(Innovation Milieu)概念最早是由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为代表的区域经济研究学派提出,强调产业区内的创新主体和集体效率以及创新行为所产生的协同作用。影响产业创新的各类环境因素很多,包括人力资源、投融资、人文、基础设施、生活配套以及法治等等,其属性分为:市场属性的要素、兼具市场与政府共同影响属性的要素、自然条件属性的要素、产业外部环境属性的要素等四大类。课题组强化学习产业创新环境相关理论知识,深入调查分析了我区产业创新环境现状,实地考察了成都、深圳等高新区,并对广州高新区的经验材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研究和比较,课题组认为,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自两区管理体制调整以来,我区全面实施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民生优先战略,打造出了被誉为“创新创业新天堂”的良好产业创新环境,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今年区委提出奋力推进“三次创业”的决策部署,提出我区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需要有更高层次的创业创新环境作支撑,因此我区当前的产业创新环境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课题组基于从实现三次创业目标任务的迫切性出发,结合我区实际,选取了直接与产业快速增长与发展相关的三个方面作为课题的调研方向。

()科技成果创造及转化的效率

新的专利、新的技术、新的创意要实现产业化,最主要的是要尽快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技术或者解决方案,并迅速实现产业化。目前我区包括专利等形式的知识产权创新成果数量增长迅猛,“十二五”以来,全区累计列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60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5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际合作计划等项目73项。全区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中国专利奖等14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发明二等奖7项。2014年,全区专利申请量达6479件,同比增长14.37%(高于全市专利申请量平均增幅31个百分点),专利授权总量达4218件,同比增长34.80%(高于全市专利授权平均增幅54个百分点),增幅列全市第一,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936件,同比增长26.32%;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9件(全国4.9,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标准为40件),95%以上发明专利来自企业。20151-8月专利申请量更是达到6673件,已超过2014年全年申请量,同比增长76.58%,增幅列全市第一位,高于全市平均增幅的45.44个百分点。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量双双创历史新高。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900件,同比增长24.59%。专利授权数量在去年列全市增幅第一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1-8月专利授权总量达3958件,同比增长40.45%,高于全市平均增幅的4.38个百分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23件,同比增长 17.37%。相对于上述各类技术成果的快速增长,我区同期经济增长率却大约只有 13 %。这两个数据的落差,充分说明尽管我区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全市全省走在前列,但众多的科技成果仍有相当部分还没有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如何把技术与专利数量上的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各相关部门亟需认真加以研究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予以更加有力的引导和激励,以期促进产业成果转化率的再提高。

 () 产业业态集聚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其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产业业态能否形成集聚。促使产业业态集聚的最直接因素有招引力度、公共服务和培育力度等三个方面。目前,我区已形成的智慧安防、电子商务、智慧互联和智慧物联等产业业态集聚形态已引起国内外广泛瞩目,但若要实现“三次创业”目标任务,还需要有更多行业、更广层次和更高聚合度的产业集聚。令人欣慰的是我区已打造了不少服务高新企业业态集聚的培育平台(市级以上孵化器12家,其中国家级4家。众创空间15家,列入国家火炬中心5家),从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再到专业化的特色园区,形成了高新产业从雏形到小微再到发展成型的产业培育成长链。这些多种形式的培育方式,为我区提升和发展新的产业业态集聚奠定了十分良好的基础。在直接影响产业业态集聚的三个因素中,除了招引力度要加大以外,如何做好提升培育力度和公共服务水平是短期内即可见效的有效手段。在提升培育力度方面,把这些培育平台及区内其他高新园区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平台管理者和其他特色园区管理者的重要责任。这其中,如何学习众创空间运用中介机构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平台与特色园区管理者及组织者,以及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面,虽然我区在公共服务方面已经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但在服务精准化、人性化、高效化等方面仍比世界高科技园区有一定差距。比如目前政府相关部门虽已有工作人员分工负责高新产业的服务和管理,而且辐射到每个企业,但现有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中,或多或少还缺乏一些同步主动跟踪服务的举措,表现在企业若无需求,政府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服务不够。这种现象的出现,尽管有相关部门编制体制以及人手不足等客观条件因素,但根本上却是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方法等没有完全跟上高新产业发展需求步伐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通过提升、改变和精准服务,一方面使产业集聚度再提升,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集聚业态。

()企业产出效益

扶持企业壮大发展,需要制定有关产业发展的扶持和激励政策。“三次创业”期间,如何通过进一步营造和提升产业创新环境来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支持企业走进市场,引导企业向某个或某些领域的纵深发展,甚至包括企业的产品推介和企业规模的做大,这些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更加精准更加到位的政策支持。杭州高新区(滨江)成立以来,先后培育出了阿里巴巴、华三通讯和海康威视等一大批有着国内顶尖和世界影响的优势企业,特别是“二次创业”以来,更多的初创型、科技型、发展型企业在不断诞生、不断成长,尤其是快速成长的高新科技企业急需借助产业环境的提升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相关部门应更多地去思考,如何以更加前位的扶持政策和精准一流的公共服务来助推企业的快速发展。

在对上述三个方面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认为,要使产业创新环境有显著提升,就区党委政府可主导的发展方向以及可运用的资源而言,应首先考虑从创新环境中的软性因素着手,为产业创新发展营造具有独特优势的软环境,解决产业创新的动力再生等问题。其次是要考虑运用党委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优势,搭建各种发展平台,为产业创新发展营造各种“内环境”、“小环境”,解决产业创新资源不足、力量不足等问题;三是要考虑运用党委政府的宣传资源和公信力,为产业创新实现国际对接提供机遇和引入资源,为产业发展寻找国际市场,向世界推介滨江,树立国际品牌,解决产业创新层次不高、影响不大、市场不够、后劲不足等问题。基于以上考虑,课题组在上述三个方面各选取部分要素作为本课题的切入点。

二、目前影响我区产业创新环境的部分制约因素分析

从调研座谈情况来看,要顺利实现“三次创业”新突破的战略目标,应亟需解决好服务体系营造、高端国内国际合作平台搭建、城市硬环境建设提升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优质、高效的软环境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营造

经过多年的招引、集聚、沉淀、发展,我区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信息经济+”、“互联网+”等产业集群优势,近年来还相继建立了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物联网园区、互联网经济产业园、智慧新天地等大型产业平台,为招商引资项目落点提供资源保障。但综观我区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政府部门优质高效服务等工作,我们认为还有以下三个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1.绩效评估有待加强,政策落实有待细化。

多年来,我区为推进产业创新,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并深受企业欢迎。但随着各地的迅速跟进,我区政策上的前位优势越来越小,政策红利期也越来越短。课题组转而将眼光瞄准了政策的完整性上,经过分析研究,我区现有的扶持与激励政策还存在一些未予关注的短板和不足:对政策措施实施后的实际效果,没有明确的标准去检验,尚缺乏专业化的评价反馈机制。由于缺少一定的考评制度来检验,一个好的政策在实施中,也会出现针对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比如说,广为称道的“1+X”政策很好,但由于对小微企业的结合度做得还不够好,使得表彰激励大多是规模企业,众多小微企业得到激励相对较难。又比如,我区特有的“5050加速器”政策,对创新创业的鼓励扶持力度很大,但该政策中对政策兑现后企业产生的绩效,特别是对政府的贡献度究竟如何结合的还显得不够紧密。

2.政策解读有待细化,精准服务有待提高。

从调研情况分析来看,部分区内高新企业认为,我区目前尚存在政策功效发挥不够充分,宣传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例如,支持创新创业的“黄金十二条”出台后,由于相关实施细则没有同步跟上,导致有些企业对我区“黄金十二条”的一些内容理解的不够到位。再比如,“黄金十二条”中的第七条、第八条,对众创空间的扶持政策仅从字面上看,其政策力度似乎不如杭州其它兄弟城区大,但经深度解读,我区的政策事实上远比其它区、县(市)有着很大优势。又比如,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印发了扶持产业发展政策手册,几乎所有的激励扶持政策在一个本子上都有体现,但若对一个此前从未来过滨江创业的人或企业来讲,却无法直观的、简明扼要地和一目了然地全面熟悉政策的内涵。上述种种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区还存在服务意识不够强、主动对接不够紧、服务水平不够高、精准服务不够到位等问题,同时,由于其它区、县(市)的大力追赶和政策红利期缩短,我们与其它兄弟区、县(市)在政策服务的前位优势差距在缩小。

3.产业招商有待深化,政策力度有待完善。

我区目前上规模的大企业,绝大多数是本区内自行孵化、培育和壮大起来的,这一方面固然说明我区的创新能力特别强。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区在产业招商上不完美的一面,我们去其它高新区学习考察,感觉外地的“拿来主义”的程度要比我们高。据统计,尽管我区也招进了一些知名企业,但是相比较而言,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产业项目引进的还不够多。

(二)高端的国内国际合作平台还需进一步搭建

“一次创业”、“二次创业”期间,我区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到目前,累计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家,省、市级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研究365家,市级以上技术创新10家,其中“水环境监测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列入国家级联盟。但从积极搭建高端国内国际合作平台,有力推动“三次创业”新进程方面来分析,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1.产学研合作有待深入,区校(所)互动有待加强。

虽然我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推动了我区高新产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但从调研分析来看,目前校企合作的程度还不够深入,氛围还不够浓厚,范围还不够广泛,校企创新合作合力还未形成强大的增长极,与其它先进兄弟高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向浙大的“借脑”力度尚不够大。我区目前的校企合作多数都是停留在具体科研项目的合作以及行业内人才培养的层次上,未能形成较为成熟的合作机制,与硅谷和斯坦福相互依存度相比相距尚远。

2.技术创新公共平台有待健全、创新资源有待共建共享。

一些大型企业在区内联盟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形成的合力还不够强,产业链或者行业影响力还不够强大。高新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的公共服务平台的打造还有潜力可以挖掘,对高新技术创新影响巨大的技术检测装备水平参差不齐,有高有低。比如,我区既有像远方光电的光检测实验室等世界一流实验室,也有少数还停留在“一次创业”时期的检测手段。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先进专业的设计软件、测试手段和雄厚资金投入作支撑,更需要市场化的高水平管理与运作。这些条件不是小企业所能负担起的,也不是一般孵化器所具备的,只有根据不同高新产业的行业特点,健全专业性孵化器或者协作性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或者积极创造横向合作机遇,既为有需求的企业就近找到服务资源,也为平台所属企业盘活存量、降低成本,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

3.横向融合有待倡导、协同创新有待激励。

“二次创业”以来,我区科技创新成果可谓颇丰,但其转化应用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本企业、本行业或相近行业内,技术跨界创新应用、产业横向融合还不够多。据相关部门统计,201518月,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6673件和3958件,同比增长76.58%40.45%,但这些专利的转化与应用,大部分集中在通讯类及安防类等几个发展较为成熟的高新产业领域,更广范围的横向辐射带动还稍显不够。就我区产业结构而言,拥有如此之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一旦形成好的横向融合、跨界创新的氛围,在车联网、智慧安防、智能机器人、智慧能源系统等产业领域得到应用,必将产生新的增长极和带动新的产业业态集聚。

4.国际合作有待加强、国际市场有待拓展。

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的科技联系也是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研究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科技发展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也使一些大型创新项目必须采取国际合作的形式加以完成。在这种趋势下,企业在技术与产品自主创新后,与上下游乃至其它相关企业之间的国际合作以各种形式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区高新企业的国际合作公共服务平台还不够多,国际合作氛围还不够浓厚,国际合作的层次还不够高,国际合作的影响还不够大。缺少与某个或某几个国家合作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特色产业园或产业项目。虽然有些企业已经走出了国门,但政府在扶持企业开展对外并购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国际合作方面的政策激励力度以及向世界推介本区企业的力度尚不够大、效果尚不够显著。

(三)高品位产城融合科技新城区的硬环境建设还需进一步打造

城市硬环境,也是影响提升产业创新环境的重要和直观的因素,但从“美丽滨江”、“生态滨江”、“宜居滨江”、“宜业滨江”目标来对照,还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差距。

1.城市管理水平和能力还有待提高。

市政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区人口的增长,城市管理的难点、弱项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如何有效提高区内人口素质,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质量,提升城市科学管理能力和水平,还值得进一步加快和完善。

2.产城融合发展和建设还有待努力。

产城深度融合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智慧交通环境、智慧城市管理等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够理想,城区综合承载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助推产业创新发展的配套环境还有待改善。

国际化学校、国际化医疗、国际化社区等建设还刚刚起步,制约滨江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环境因素和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4.“三改一拆”工作还有待攻坚。

随着“三改一拆”、“无违建区”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不断突显出来,要如期实现本届任期内基本完成征迁任务的目标,还需要全区上下同心同力,坚定信念,下定决心,不畏艰难,一抓到底,确保“三改一拆”任务圆满顺利完成。

5.“五水共治”工作还有待深化。

按照“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近几年来,“五水共治”成效较为明显,但离系统性、科学性、长效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将要开工建设的项目和工程还有很多,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五水共治”工作的有序推进,影响了成效。

三、近期加速提升我区产业创新环境的初步思考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软环境建设步伐

1.加强对政策的绩效评估,实施有效的反馈机制。

一是认真开展调研。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中,在政策出台以后,更多地关注绩效考评。要有专人分析和评估,并与具体执行部门、执行岗位及相关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二是加强信息收集。由牵头部门通过部门联席会议、电子邮件反馈、系统查询等多种方式,收集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信息,收集意见和建议。三是制作专题简报。对存在的问题,定期制作《政策执行情况专题简报》,详细记录文件文号、存在的具体问题、发现途径和意见建议,形成简报按季报告,不断修改完善政策。

2.细化政策深度解读,打造统一口径的宣传解读平台。

目前,从区政府参与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投融资扶持政策来分析(包括黄金政策十二条),应该在做好对这些政策的解读上多做一些研究,对企业的宣传、宣讲和解读还应该更深入一些,在宣传深度和力度上下工夫,政府部门对出台政策的解读一定要站在企业如何能够获得发展的角度去帮助企业了解政策,让企业真正知道这些政策的优势。各职能部门首先自己要吃透“黄金十二条”等政策实质,并统一解释口径,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为企业释疑解惑。

3.完善产业政策,加大招商深度,引进国际性知名项目。

在继续不断优化招商政策的同时,要以我区的高新产业集聚业态和创新创业高地优势作为招商品牌,以“八大产业”和“互联网金融”、“物联网产业高地”为招引热点,有针对性的主动实施“一对一”上门招商和服务,力争引进一批高端的、站在国际前沿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项目。

4.进一步优化创业服务体系,提升政务服务环境

鼓励孵化器引进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探索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模式,建立和实施众创空间内工位注册企业制度,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从资金、人才、专利、法律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大力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培育知识产权服务新兴业态。支持创业服务业发展,构建从创业教育、创业培育、交流社区、天使投资、创业孵化的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多元化的一站式服务。鼓励孵化器建立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5.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系,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

充分利用好已建立的1亿元“创新型孵化器科技金融专项扶持基金”,鼓励支持各孵化器举办“六和桥”等各类投融资沙龙活动,强化孵化器与创业投资机构的合作,建立孵化体系内的天使投资网络,实现孵化体系内资金和项目的共享。积极完善孵化器的投融资功能,鼓励孵化器及其管理人员持股孵化。加大与杭州银行科技支行、高新担保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积极创新面向科技创业企业的金融产品。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营造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的生态环境。

(二)进一步加快研发资源共建共享步伐

1.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必须面向全国、面向海外,引进各类创新资源。要全力推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政府、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接触,拓宽政府、科技人才与企业家的沟通渠道,加大科技信息、人才需求等信息的发布力度,吸引“985”、“211”系列中的重点名校(北大、清华、中科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及国家级的科研机构来滨江,创办研究院,设立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参与到滨江的高新产业发展和“三次创业”热潮中。着力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新机制,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为技术依托、坚持市场导向,瞄准产业化目标,协同开展科研攻关活动,就地进行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走出一条政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子

2.建立滨江产业研究机构。

初步考虑,有以下三种模式可供选择参考。

第一种模式(技术模式)。以政府为背景,前期政府扶持,有企业资本加入,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大学高端技术,发挥新技术研究,营造新的产业、技术。同时起到加速功能,将技术催化为产能。第二种模式(政策模式)。以区政策研究室出面组建。收集信息、政策,建立智囊团队或者服务外包,研究产业方向。其工作不仅只停留在对城区间的政策比较上,更要注意对我区政策如何发挥强项作用和加强弱项研究和分析;制定政策时如何结合我区的实际,并如何站在企业创新发展和最大赢利等方面去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结合我区实际,在对各省、市、区扶持产业创新发展政策深入研究基础上,站在如何使企业发展的角度提出政策性建议意见。第三种模式(产业模式)。成立专门产业研究基金,市场化运作,委托对产业创新有研究的企业进行。或者由相关大企业牵头,每年确定若干方向,吸收相关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以项目化形式运作。

3.大力加强各种类型专业型孵化器建设。

一是建议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以多种方式建设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扩大专业化孵化器规模。专业化孵化器内可以通过建立重点企业网上家园,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成立企业之间帮扶体系,来促进入孵企业的成功率。由于专业孵化器内存在的既无偿又有偿的资源使用关系,孵化器依靠交互式、点对点的虚拟孵化环境以及其背后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家队伍的成长。

二是建议加强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能力建设,形成特色明显、集聚效应突出的专业化孵化器,逐步健全孵化器运行主体与在孵企业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

三是建议孵化器要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要从促进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扩大到引进转化国外先进技术、吸引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吸纳国外境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高新技术项目入园孵化。

四是建议在众创空间、孵化器与专业科技园区的一条龙式的高新产业培育成长链中,要相互借鉴经验。尤其在孵化器的建设经营与管理上,要进一步推广万轮和天合科技园的经验;同时要很好地植入并消化吸收我区几家好的众创空间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专业科技园区建设与管理上,在学习吸收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的好做法基础上,大力整合,定向打造产业领域涉及智能制造、高端医疗设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体育经济等系列专业园区。

五是建议在打造高新产业培育成长链中,注重管理团队的培养,力争早日培育出有知名度的管理团队品牌。

4.重新规划定位街道工业园区功能。

把三个街道的工业园区作为全区产业创新的重要硬件资源,专题予以研究,高起点谋划。或者转化成专业化特色科技产业园,坚持“研发总部+生产外移+结算回区”的城市工业企业经营模式;或者引导其面向孵化器刚成长起来的复合型高新企业转化为中小规模的高附加值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区。通过对三个街道工业园区功能重新定位,以及再提升再改造,切实破解制约我区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的瓶颈,在解决我区当前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5.加大全区产业创新环境要素资源的普查、分析与整合力度。

组织协调区内有关部门及相关力量,围绕我区三次创业的发展方向,对我区现有产业创新环境要素等资源,定期实施全面的普查。对普查出的相关数据,以“大数据”的形式进行全面分析和利用,及时查找产业创新环境要素资源存在的不足,研究可行性解决的对策和措施,不断协调优化整合提升产业创新环境各要素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应有的作用。产业创新环境要素资源普查的组织形式可以由政府出面进行;也可以走市场化形式,委托高校或中介等专业化队伍实施。也可结合区三年行动计划,每隔三年左右开展一次

(三)进一步推动区域对接融入国际化进程

1.加强对外宣传和引导,加强高新区(滨江)国际化品牌建设。

着眼于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立足于全省全市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的发挥,要以各种视角,深入挖掘利用阿里巴巴创业史、两区叠加、重大国际峰会、亚运会等各种新闻素材和国际焦点,打响杭州高新开发区这张名片,吸引外商投资者的眼球。更需要在不同层次的境内外平台做整体推介、宣传,扩大影响力、提升知名度。将高新区(滨江)打造成产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资源国际化、公共服务国际化、市民素质国际化的创新创业名城。

2.加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研发中心方面的国际合作。

积极引进国外孵化器和孵化管理团队来区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进一步推进创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动国际科技成果转移。大力吸引国际国内创新资源,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决策运营中心,走资源国际化道路。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孵化器在海外建设国际孵化基地,开展境外孵化服务。鼓励孵化器及在孵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培训及项目合作。

3.加快制订企业“走出去”的鼓励政策

对企业海外并购、拓展海外市场、加强国际化科研合作等予以实质性支持。对企业对外开拓,要在政策上扶持、形式上支撑、形象上支援,切实鼓励企业积极拓展市场,走国际化发展之路。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为契机,依托产业创新带动国际化,围绕产业发展推动国际化,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在重点领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拥有话语权,努力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高地。

4.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之城。

高新区(滨江)作为杭州推进城市国际化战略的核心区,随着产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生活国际化、资源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城市功能国际化和市民素质国际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立足时代前沿,瞄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标准,从城市配套入手,建设高水准的商贸、教育、医疗、交通、会展、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凸显国际化元素,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品质和现代化水平,全力打造更加舒适优美、和谐宜人的创新创业环境。

发布人:admin

上一篇:关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打造“三次创业”法治新环境的调研报告
下一篇:关于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构建“三次创业”众创空间的调研报告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江南大道100号  邮编:310051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 浏览器版本请用 Internet Explorer 6.0 以上
杭州市滨江区政协版权所有copyright(c)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60073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