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企业家联谊会-研究成果

关于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固定资产有效投入的调研报告

 文章来源:企业家联谊会       点击数:4518       更新时间:3/26/2020 9:54:31 AM       【关闭窗口】
 

关于优化投资结构

确保固定资产有效投入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落实“杭改十条”精神,全面贯彻年初区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加快‘智慧e谷’建设,在更高、更新、更优上实现新跨越” 的战略目标,区政协将“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固定资产有效投入”列为2014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经过近三个月的调研、走访、座谈、专题研讨、论证和广泛听取意见,全面分析了我区“十一五”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以及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必要性和方向性,提出了确保固定资产有效投入的对策建议,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把竞争所推动的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富裕驱动。经过建区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区已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但在当前和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宏观层面上“消费”驱动力仍然温和,而“外需”又受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仍将是继续拉动我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作为社会再生产活动的重要环节,仍将是我区调控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

“十二五”以来,我区紧紧抓住天堂硅谷智慧e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了一大批对全区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投资项目,以项目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这其中,投资始终是推动我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和主要动力。但是从近几年投资的发展情况及演变趋势看,由于区域地理空间客观条件限制,土地供应量的日趋减少,以及高新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生态、金融政策等要素制约,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发展演变趋势已显现出一些不足和问题。区政协从研究“十一五”以来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动及其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入手,对今后如何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固定资产有效投入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确保完成杭州市下达的2014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7%的目标任务出谋划策。

一、“十一五”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

(一)投资力度加大,产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1、经济发展持续走强。“十一五”以来,全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170.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98.64亿元,年均增幅16.5% 2013年,我区在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中名列全省首位,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列第位,首次跻身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上升。我区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以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抓手,坚持“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主攻网络信息产业,重点打造“五大平台”。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101.5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248.08亿元,年均增长13.6%,年度投资总量创历史新高。

3、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06年以来,全区共安排基础设施项目1161个,区内17个规划单元控规修编全部完成;地铁一号线、彩虹快速路、时代大道等构建了新城主干交通网络。“三改一拆”、农转居小区环境整治等工作提升了人居环境。永久河整治和45万吨级滨江水厂取水头埠工程等项目以及智能交通、数字城管、垃圾分类等措施扎实推进,进一步促进了我区生态文明建设。

1 2006年以来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全区生产总值

170.5

199.36

261.07

293.64

341.67

418.47

485.26

598.64

固定资产投资

101.5

113.5

136.36

158.55

160.99

185.82

222.02

248.08

增速(%

13.4

11.8

20.2

16.3

1.5

15.4

19.5

11.7

全市固定资产

投资增幅(%

10.1

15.3

16.5

30.1

20.1

17.1

20.1

14.5

房地产开发投资

44.37

49.06

73.68

70.23

80.80

101.91

118.33

141.75

增速(%

29.6

10.6

50.2

-4.7

15.1

26.1

16.1

19.8

项目投资

57.13

64.44

62.67

88.32

80.18

83.91

103.68

106.33

增速(%

3.4

12.8

-2.7

40.9

-9.2

4.7

23.6

2.6

实物投资

90.17

101.2

104.53

124.36

113.27

121.94

158.43

158.43

增速(%

13.2

12.2

3.3

19.0

-8.9

7.7

29.9

0

投资率(%

59.5

56.9

52.2

54

47.1

44.4

45.8

41.4

实物投资率(%

88.8

89.2

76.7

78.4

70.4

65.6

71.4

63.9

投资效果系数

19.6

25.4

0.37

0.21

0.30

0.41

0.30

0.45

投资占全市比重(%

6.9

6.7

7.2

7.2

6.1

6.0

6.0

5.8

 

4、社会民生事业稳步提升。2006年至今,全区共安排社会事业项目202个;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2006年增长了8.7倍。星光大道、中南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已建成投用;江南商汇大厦、星耀城、滨康综合体等项目相继开工。新建和扩建学校15所;奥体中心、区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相继启动,浙二滨江医院等项目建成投用,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一个宜居宜业、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区雏形初显。

(二)坚持产业引领,切实推动了有效投资增长

近年来,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推进经济增长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

1、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伴随着产城融合的加快发展,我区近几年投资率总体保持40%以上的水平。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区启动了“大项目带动三年行动”,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高速增长,投资率也连年趋于高位。2013年全区投资效果系数为0.45,较全市平均高3倍。据测算:“十一五”以来,GDP年均增长16.5%,其中由投资需求拉动GDP平均增长6.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1.8%

2  2006年以来我区固定投资结构变动情况表

单位:亿元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固定资产投资

101.5

113.5

136.36

158.55

160.99

185.82

222.02

248.08

#建筑安装工程

64.73

70.17

83.32

96.25

83.83

103.44

134.64

136.82

设备工器具购置

4.25

5.12

8.64

14.72

15.13

12.13

14.70

10.25

其他费用

32.52

37.67

44.40

47.58

62.03

70.25

72.68

101.01

#产业投资

28.54

31.20

33.93

41.38

39.19

47.67

59.73

67.28

其中:高新产业

投资

22.27

25.26

27.60

34.36

28.97

33.51

44.69

46.25

政府投资

29.10

31.25

28.65

41.65

40.52

41.53

53.28

59.73

房地产开发投资

44.37

49.06

73.68

70.23

80.80

101.91

118.33

141.75

 

2、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近年来,我区重点加大网络信息技术产业投资力度,加快了投资结构调整步伐,呈现出一、二产业投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投资占比由2006年的51.2%调整为2012年的62.4%。三产结构由2006年的1.258.040.8调整为2013年的0.349.849.9,产业结构得到明显调整改善。

3、投资与经济的增长曲线变化趋势高度相关。2006年以来,全区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曲线或者说经济周期与投资周期大体相似,除个别年份外,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增长率之间的上下波动几乎是同向的。由于经济增长相对于投资增长的滞后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曲线与经济增长曲线具有明显的“趋同性”和“时滞效应”。相比较而言,我区投资波动幅度超过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可以说投资波动直接引发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波动,经济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三)增幅进入平台期,有效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自“十一五”以来,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增速持续保持两位数运行。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制约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的因素和问题。

1、固定资产投资率出现停滞与回落。 “十一五”以来,我区投资率和实物投资率指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投资率为45.8%,虽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但较2012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较2006年下降了18.1个百分点。2013年全区实物投资(扣除土地购置费后的投资额)率为63.9%,较2012年下降7.5个百分点,较2006年下降24.9个百分点,主要因素一方面是由于是土地价格大幅攀升,土地款占投资比重逐年提高,虽推动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持续放大,但本质上却是有效投资下降了;另一方面由于我区经济模式以高新产业为主,而高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间歇性、阶段性与台阶式。目前我区高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恰好处于这个间歇期。如2013年之前华三通讯连续几年几乎没有固定资产投资,但其产值与税收贡献却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2、投资结构呈现分化态势。我区投资构成主要由产业投资、政府投资、房地产投资三部分组成。2006年投资占比分别为28.1%28.2%43.7%,而2013年产业投资比重回落到18.7%20062013年全区工业投资平均增长11.3%,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个百分点,2014年工业投资预计只有26亿元,将同比下降25.4%,此数据显示我区产业投资或工业投资项目推进力度明显不足。另据统计,“十一五”以来,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为11.0%,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由2006年的21.9%下降到2013年的18.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的连年下降主要原因除高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进入间歇期以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近几年来产业项目落地较少和缺乏大项目,以及由土地价格攀升导致的房地产投资占比的上升,我区房地产投资占比已由43.7%上升到57.1%

3、土地资源及土地供应结构已成为对有效投资的制约。投资的基本要素是土地资源,受限于区划面积小、征拆难度大、存量土地结构不合理等客观原因,我区建设用地资源向来紧缺。全区实际可供开发建设土地只有30多平方公里,经过十多年来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区块可供开发产业用地仅剩3000多亩,经营性用地面积也只有3000余亩。2006-2009年共出让工业用地842859亩,比同期出让的经营性用地2086亩多出773亩;2010-2013年共出让工业用地下降为30762亩,而同期出让的经营性用地高达1148亩。2013年工业用地出让只有68亩,经营性用地出让却高达469亩。经营性用地主要为地产项目,不利于发挥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由此可见,产业发展空间的制约造成我区产业投资后劲不足。

3    2006-2013年土地出让情况表

年份

工业用地出让

经营性用地出让

宗数

出让面积(亩)

宗数

出让面积(亩)

2006

57

1662.71

24

778.1

2007

12

398.46

9

419.7

2008

9

398.23

7

654.3

2009

6

400.05

6

234.8

2010

3

87.14

3

200.1

2011

8

217.03

5

202.97

2012

15

389.53

6

276.1

2013

4

68.9

8

469.63

 

4、部分工业用地投资效率偏低。2007年之前我区工业用地出让以协议出让为主,部分项目建成后没有按照约定的产业经营,招租或长期闲置现象较为普遍,主要集中在网商路以东、滨兴路以南、江陵路以西、滨康路以北区域,而这一区域正是我区产业规划的核心区。此外三个街道工业园区此类现象也较为严重。从对楼宇情况调查看,楼宇空置率达31.6%,保守估计全区空置产业用房超过百万平方米,如和瑞科技空置6万平方米、曼特电子空置4万平方米等;从掌握的13家楼宇租赁企业看,只有60.8%的企业符合我区产业导向。2012年新引进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只有4家,引进新办科技型企业也只有32家,出租楼宇发挥的效率普遍不高;这些工业用地项目出现了明显的 “产业空心化”现象。

5、投资总量占全市份额持续下降。2008年以来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8年的7.2%回落到20135.8%。从增幅上看,除2006年和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市以外,其他年份增幅都比全市低。从近两年投资位次上看,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投资增幅,在全市排名均靠后。2013年,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排名第8位,增幅排名第12位;完成工业投资排名第8位,增幅排名第11位。上述数据充分说明: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尤其是其中的产业投资增长已经进入平台期,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干预,将很快出现增幅下滑。

。全市比重发的用地、重要的作用。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宁德二、立足有效投资,全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方向性

固定资产投资所呈现出的竞争力必定会反映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从这个角度来说,抓固定资产有效投资其实就是抓发展。从我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滑、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固然与区域发展空间过小、土地资源趋紧有关,同时也与我区经济高度依赖高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平台期密切关联。由此可见,投资增幅下滑是我区经济发展必然的“阵痛”,因此应当理性看待当前固投增幅下滑的现象。我区目前正处于城市化、产业化“产城融合”大发展阶段,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滨江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和商贸配套如经深度挖潜,投资空间仍然很大。我们认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是从源头抓起,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投资结构转变、优化投资布局、提高投资效率。若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切实认识和强化下述几个理念:

(一)优化投资结构要与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相结合

目前,我区正处于城市化、信息化、工业化进程的关健阶段,各方面的发展均离不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支撑。

1、优化结构保持固投增长是经济发展自身的需要。当前我区经济发展正处于连续高增长后的再增长期,一方面,原有的长期努力已经显现出活力和成效,收成已经体现;另一方面,原有的先发优势正在消减,新的优势或尚在成长初期,或尚待创新和激发。因此,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和水平是必然选择,也是必然路径。

2、优化结构保持固投增长是建设“智慧e谷”的需要。滨江区建区16年和高新区设立22年,在此期间,较高强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改变了城市形象,促进了产业集聚,完善了创新体系。而近年来,我区提出了加快“智慧e谷”建设,在“更高、更新、更优”上实现新跨越的目标,更必须把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作为建设“智慧e谷”的重要抓手。未来十余年,创建“新一代网络技术与产业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智慧城市”,均离不开以抓项目抓平台抓投资为工作着力点。

3、优化结构保持固投增长是保持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的需要。2013年我区在全国88家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由之前的第七位上升至第六位,初步跻身于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但我区“产业化与规模经济能力”指标排名仅第15位,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出口等指标远远落后于其他先进高新区,排名分别只有14位、29位和21位。这些指标的落后充分说明我区产业集聚的规模还不够,经济总量与其他先进高新区的差距还不小,单凭创新能力的单一竞争优势还远远不够。保持适度合理的投资规模,拉长短板,是保持和巩固第一方阵地位的迫切需要。

(二)优化投资结构要与提升创新投入强度相结合

1、加大创新投入。加紧对高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特性和规律性的分析研究,抓住和利用其间歇性、阶段性和台阶式的规律特征,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投资。这既包括对科技研发、技术应用、人力资本提升、品牌塑造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的直接投资,也包括对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改善、与创新有关的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等间接投资。要充分发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科技政策杠杆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经费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

4  2006年以来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与研发投入的比较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投资

增幅

%

GDP   (亿元)

GDP增幅(%

研发

投入

(亿元)

增速

%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2006

101.5

13.4

170.5

13.2

27.76

13.4

16.3

2007

113.49

11.8

210.92

16.3

33.49

21.4

15.9

2008

136.36

20.2

261.07

16.5

41.4

23.6

15.9

2009

158.55

16.3

293.64

16.2

42.3

2.2

14.4

2010

160.99

1.5

341.67

14.5

49.52

17.1

14.5

2011

185.82

15.4

418.47

13.1

63.36

15.2

15.1

2012

222.02

18.9

485.26

11

71.97

19.92

14.5

2013

248.1

11.7

598.64

10.5

83.8

16.4

14.0

2、加快成果转化。积极探索“产学研用”合作的投入和利益分配有效模式,促进协同创新。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抱团推出整体解决方案,着力提高运作绩效。支持企业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建设,着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

3、加大孵化培育。加大对孵化器和在孵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研究探索高新创业苗圃建设,着力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接力式孵化培育体系。健全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机制,探索孵化企业合同契约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江北区块大孵化器平台作用,鼓励支持江北特色产业园到江南合作建立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鼓励社会资源、民间资本参与孵化器加速器建设,促进建设主体多元化。鼓励孵化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创业联盟等的合作,加大对新兴产业源头企业的引进培育。

(三)优化投资结构要与做强做优主导产业相结合

1、继续主攻信息技术产业。按照“一园一城四平台”总体布局,加快建设速度,着力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将“一园一城四平台”打造成为网络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化和示范应用的主载体。主攻网络基础产业和物联网、互联网等三大领域。重点支持集成电路设计、大型软件系统研发、高端计算机研制、高端网络设备制造、大数据、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传媒等12个产业内容。以城市光网、无线城市、三网融合等为投资重点,创建“新一代网络技术与产业自主创新示范区”。

2、切实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坚持结合我区产业特点和定位,紧盯世界领军企业,紧盯欧美,紧盯国内重点城市,重抓上门招商,着力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引进和扶持一批可以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较强带动力的产业化项目,引进和扶持一批品牌好、档次高、实力强的大项目。强化综合体招商和平台招商,加大重点地块招商力度。强化中介招商和社会招商,积极发挥创投机构、中介机构以及侨务等作用。搞好项目储备,从源头上把好投资结构优化和调整。

3、大力发展实体经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正是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发展支撑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领了全市新兴产业的发展。2010年以来,我区新兴产业增长出现了逐年回落,导致GDP增幅出现回落。这也充分说明了抓实体经济就要抓稳增长,就要抓投资。要吸引社会资本全力推进创新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坚持招引浙商、央企和外资三管齐下更多地投入实体经济。大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让企业更有活力、产业更有实力、环境更有吸引力。

(四)优化投资结构要与加快优化空间布局相结合

1、完善城市功能。深入研究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律,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拓展城市空间,把握好当下与长远关系,努力开创产城融合的新局面。结合优美环境,形成产城一体、分工明确的城市功能布局。积极推进重点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快重点民生工程的规模和建设。加快与百姓密切相关的重点生活配套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加快“智慧滨江”建设,以城市光网、无线城市、三网融合等为重点,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通过城市功能的完善,带动和促进有效投资的进一步提升。

2、拓展产业空间。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三大重点,优化完善功能布局,努力实现产业空间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根据全区控制人口总量和政府投资资金总量,每年制定合理的经营性用地出让计划,尽量控制房地产开发用地规模。扣除一些必要的社会民生项目等用地和适量的“城市留白”用地,剩余发展空间尽量向产业项目倾斜,避免城市建设老城区化。突出我区的产业优势,以“五大平台”为主载体,使之加快成为具有巨大辐射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3、提升投资效益。将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提高投资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根据省、市 “亩产倍增”计划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一是严格工业用地准入管理。实施项目评价机制,强化项目准入机制。二是促进低效土地盘活利用。对用而未尽等空闲土地可以整体或分割收回;对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产能低下、圈而不用等低效用地给予一定补偿后由政府收回。三是强化批后监管。通过收取履约保证金和加强对总投资额、投资强度、亩均产值、亩均税收进行考核验收等措施,突出“亩产论英雄”。

(五)优化投资结构要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相结合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度关注和了解企业在招商引资、项目审批、项目推进等环节遇到的难题,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参与社会共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阳光公开,加强审批职能部门联动,探索审批流程再造。推进权力清单制度改革,消减行政审批事项,推行负面清单制度,提高审批效能。积极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试点,简化企业登记程序。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 “1+X”政策为指引,重点抓好区内产业政策、高新企业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以及其他相关政策的兑现工作,成熟一家兑现一家。着力培育企业梯队,大力推进“十百千”企业梯队建设。实施“领军企业”发展战略,支持企业扩大产业投资、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加大对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产品首台套和示范应用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强化领军企业引领、支撑、集群作用;推进实施“瞪羚计划”,优先协调解决“瞪羚”企业普遍关注的发展空间、融资渠道和人才集聚、市场开拓等问题,帮助成长型企业加快做大做强。

3、突破征迁瓶颈。紧紧抓住省市“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专项行动契机,坚定“本届任期内基本完成全区征地拆迁和拆违任务”的目标不动摇;根据每年制定的征迁计划,创新工作方法,坚持方向不变、政策不松、力度不减。围绕“五大平台”、省市重点项目、村级留用地项目、民生实事工程等征地拆迁重点,积极推进整村拆迁和连片拆迁,实现有效拆迁。

三、调整投资结构,确保固定资产有效投入的若干对策

从近几年来的数据分析来看,虽然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已经进入平台期,但其他各项宏观经济关键数据仍然优于一些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高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地区,其背后的关键因素,就是因为滨江区的研发投资强度多年来均保持在15%左右,几乎是全国平均值的8倍和杭州市的5倍。鉴于有效投资的基础性作用,应该紧紧围绕“有效”下功夫;而若要实现“有效”,则必须围绕“调整结构”做文章。我区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同于其他区县市,因此,我区调整投资结构的思路应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立足于高新产业创新发展驱动的诸多要素来谋划,立足于高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规律性来谋划;跳出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传统方法,改为通过“以加大创新投入幅度为杠杆,尤其是保持和加大研发投入增长强度,与其他已有的有效措施多管齐下,进而确保固定资产有效投入的思路来考虑。

基于研发投入对于我区经济发展的杠杆式关键性推动作用,结合我区目前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平台期的实际,充分抓住和运用高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演变规律特性,按照上述思路,整合和借鉴其他地区此项工作的有效做法,对如何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固定资产有效投入,尤其是确保完成2014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的目标任务,在继续坚持过去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下一些新的对策:

(一)引领

1、高技术创新引领。参照北京中关村管委会模式,进一步加大和完善鼓励和激励高新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财政扶持政策,即财政扶持资金由补助贴息为主向政府股权投资、共有知识产权、创投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转变,或者采用当年上城区政府扶持娃哈哈的模式给相关企业以实实在在的支持。强化“四换三名”和“首台套”等具体措施,切实促使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激发高技术创新和研发的“雪崩效应”。大量的研发成果的积累和转化,必然引领企业加大固定资产的有效投入。

2、新的高新产业领域引领。由于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必然会不断促使新的高新产业引进和诞生,这些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亟待各方面尤其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扶持。这些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当中,其中无疑有相当部分会成长为我区未来潜在的经济增长极。

3、大项目引领。随着我区“国家级高新产业示范基地”的不断发展和各方面基础设施的完善,尤其是高新科技的不断创新与高新企业的集群与链接,对世界五百强企业和各类资本大鳄将会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选招大项目应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大项目落地将对我区的经济增长具有倍增效应。

4、政府引导性投入引领“智慧e谷”、“网上自由贸易区”、五水共治等理念的逐步实现。“一园一城四平台”总体布局建设与发展的不断深入,政府引导性投资的引领作用将不断体现,势必带动民间资本在上述各方面的不断汇聚。科学、精准和有预见性的政府引导性投资所发回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5、物联网基地建设引领。物联网基地的建设对全区各产业的“神经元”式的链接作用将随着其建设进度而不断显现。物联网产业基地对产业的整合将必然为相关产业带来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6、产业链引领。随着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日渐成熟与明确,相关产业的链接和各企业的契合程度也将越来越高。加大对产业链形成过程的催化、指导与扶持,将会对产业链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产业链的形成对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则会产生更加明显的促进和拉动作用。

7、高新总部经济引领。我区于2013年成功跻身全国高新区发展的第一方阵,这为集聚高新企业总部带来利好。高新企业总部的引入,加上我区高新科技产业集群的自身优势,一方面势必会将吸引这些企业将更多的研发投入和项目带入我区,另一方面也必将使这些企业将更多的发展目光与方向集中到我区。

(二)改造

1、技术升级改造。经过16年的城市建设和22年的高新产业发展,我区有不少产业和企业进入发展的成熟期,而成熟期也就是技术改造期和品牌塑造期。此时对这些产业和企业倡导以“四换三名”为龙头的技术升级改造和企业品牌塑造正当其时,技术升级改造与企业品牌塑造不仅是产业自身发展积蓄后劲的需要,同时也会为我区的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与活力。

2、产业结构改造。固定资产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指引性作用。因此,我区应从招商引资和对投资结构进行导向性干预着手,对全区产业结构加以改造。并通过产业结构的改造,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发展后劲。一方面以固定资产投资为导向,把握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通过以加大研发投入为杠杆,既调整了产业结构,同时又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

3、产业布局改造。正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一样,现在的招商引资和投资结构也同样对产业布局有着极大的影响。我区“智慧e谷”、“一园一城四平台”总体布局的设计、规划与实施,将对我区的产业布局再行加以调控和完善,将对我区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乃至我区未来总体经济发展均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此次经济布局调整中,一定要注重前瞻性、预见性和科学性。

(三)挖潜

1、技术挖潜。充分发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科研政策杠杆作用,鼓励企业进行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挖潜力度,积极指导帮助企业制定和申报国家、省市各类专项计划;技术挖潜目的性强,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对固定资产有效投入的增长和产业发展后劲的增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履约率挖潜。组织专业的律师、审计技术力量,对近五年或十年来入区落地项目进行“招商引资协议履约情况核查”;对未能全面履约的,尤其对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经济指标差距大的项目进行综合会诊,分析原因,找出对策,限期履约。一方面为企业的正常发展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消除个别企业在土地、能源等稀缺要素资源占用方面的投机行为。

3、土地利用率挖潜。对区内已建成项目进行全面土地利用率普查,对土地利用率过低的项目按轻重缓急予以分类,制订出三年及五年改造计划,限期整改;完善三个街道工业园区提升改造方案,在相关政策和申报审批上积极鼓励容积率偏低的项目进行扩建、改建和改造;建立并完善“亩产效应”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

4、存量资产挖潜。由于主客观多方面原因,我区范围内在土地、厂房、楼宇等方面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存量资产。这些存量资产,一方面占用大量要素资源,另一方面也为不正当竞争留下隐患。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20139月以“主动介入,积极有为”思路,配合法院执行,实现了吴泰包装项目存量资产的“腾笼引凤”,并用涉案存量资产“二次招商”,引入世界500强——浙江物产的范例十分值得借鉴。

(四)促进

1、通过对研发投入的奖励政策来促进。研发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区经济增长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发影响因素研究不只是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环境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研发创造的知识化状态的资产具有高度的可转移性,且拥有公共物品的特征,这将降低企业研发积极性, 为此政府有必要通过税收优惠奖励政策和政府研发投入资助等多种形式加以促进。

2、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促进。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问世,标志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我区不少互联网高新企业本身就是潜在的具有巨大潜力的互联网金融“矿藏”。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成长与完善,极有可能为我区带来难以估量的资金集聚。这些资金的集聚将为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入带来新一轮热潮。

3、通过银行金融政策的改进来促进。银行业为规避风险,长期以来对研发投入所需资金的贷款持审慎态度。随着我区高新产业创新驱动的不断发展,银行也对高新产业创新投入的必要性和带来的巨大回报愈来愈认可。对于创新投入的相应政策也越来越放宽,相关金融产品也会越来越多,如专利权质押融资的放开。银行金融政策的改进势必会为研发投入所需资金带来更大的保障和支撑。

4、通过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加来促进。我区进入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杭改十条”明确支持高新区(滨江)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全力支持我区争创国家资助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对于我区企业创新投入的融资环境带来很大改善。各类基金尤其是风投和创投基金对我区企业的研发资金需求极为关注、热情很高,企业融资渠道前景豁然开朗,这为成长期的高新企业解决研发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提供了极好机遇。

5、通过加快企业上市的速度和数量来促进。“十一五”末我区上市企业12家,“十二五”期间增加到31家。企业上市必然相应会带来募投项目落地,募投项目的落地,必然为我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要加大对区内企业上市的培育和辅导力度,尤其是要引导和利用好中介服务机构主动与有意向上市企业早衔接,早发现,早培育,早准备,紧抓“新三板”开通和IPO重启机遇,力争有更多的企业上市。

6、通过加大人才集聚力度来促进。虽然到2013年,我区“国千”、“省千”专家总数已达104人,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到15家,被认定为国家创新性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人才集聚方面我区已走在全省前列。但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当前在人才引进工作所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压力,以及我区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如未来科技园由于省市相关资源配给上的优惠政策,其“国千”、“省千”专家总数已达114人。过去的几年,我们得益于大量高科技人才的集聚,解决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智慧成果来源,带来了各类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的井喷效应,而大量的研发活动则又带来更多的研发投入,大量的研发成果也大部得到就近转化,成为我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因此我区亟待在人才集聚工作上以更低的身段、更灵活的政策和更良好的教育、居住和其他与创业兴业有关的人才环境上,创新更有力的手段和方法来吸引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来滨江发展,方能持续保持滨江在人才集聚方面的长期吸引力,也才能真正实现人才集聚对固定资产投入乃至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决定性推动作用。

发布人:admin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关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打造“三次创业”法治新环境的调研报告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江南大道100号  邮编:310051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 浏览器版本请用 Internet Explorer 6.0 以上
杭州市滨江区政协版权所有copyright(c)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60073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