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委员风采

风采之江上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4043       更新时间:10/18/2014 10:58:02 AM       【关闭窗口】
 






——
记区政协委员、之江书画院执行院长蒋采

 

“之江三曲皆成画,十里湖山尽入诗”。钱塘江畔,自古文人骚客不断。拥一书画院而广邀同道中人切磋技艺之余,潜心辅导社会大众研习东方文化——此乃人生最风雅快意事。作为之江书画院的执行院长,每日乐此不疲。

偏向古旧纸堆行

1974年出生的蒋采,严格意义上讲还算一位青年。然而,他的兴趣爱好却有迥异于同龄人之处——偏向古旧纸堆行。从7岁起他就开始在家人的熏陶下练习书法,10岁正式临帖习画,一直到现在,每天晚上夜深人静,都是他临帖作画的时间,无论寒暑、极少间断。

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后,蒋采接受了各种书体的最严格训练。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他的兴趣逐渐聚焦于隶书和篆书这两个领域。《衍极》有云:“篆贵圆、隶贵方······圆有方之理,方有圆之象”历经15年临摹学习,蒋采一手纯正的《张迁碑》式风格的隶书已经出神入化。在学习汉碑的同时,他又不断在《散氏盘》文字中汲取营养,来滋养其隶书的线条,他的隶书风格也因此逐渐走向整饬厚重与高古浑穆。而蒋采的篆书,则圆而通、如绵裹铁,细品之有古气和老衲的味道,和他的年龄不大吻合,“喜欢篆书的人都是坐得住冷板凳的人” 按照书法理论家们的评价,蒋采的这种创作观是符合文字发展逻辑与书法史的发展脉络的。

清代的刘熙载说:“书与画,异形而同品”书画自古相通,蒋采先生深谙此理。在研习书法的同时,他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绘画上,画艺的增进又深化了他对于书法的理解和诠释。尤为难得的是,他还兼擅篆刻,他为自己刻了一方“采石斋”印,用笔遒劲,气息闳深。纵观中国艺术史,集书法家、篆刻家与画家于一身的可谓不胜枚举,像赵之谦、陈鸿寿、吴昌硕等等。尽管书画印俱佳的蒋采,其隶书风格在圈子内外已有许多模仿者,书法作品市场拍卖价也早已达到2千元一平方尺,但在接受采访时,蒋采仍一脸的谦和,连称“目前激情创作高峰期还没有到来”。他认为,自己当下要坚持的是临帖而非创作。临帖好比练功,可以不断学习与博采众长,而创作则有点像华山论剑。“学碑可以强吾骨,临帖则可养吾气”现在的蒋采正在传统文化的群山上寻宝觅石,捡拾一花一木,用以构筑自己的艺术大厦。

热心公益传播文化

初识蒋采,是在2011年之江书画院元旦雅集活动中。作为东道主,他忙前忙后,忙着招待书画界名家和政界名流。一边是艺术道路上的精益求精,一边是日常琐事的忙忙碌碌,这位年轻的书画艺术家蒋采,完全不像是躲进书斋一心只搞创作的学院派,更像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一位传播东方文化的传道者。

之江书画院于20031月正式成立,是一家经政府部门注册、具备法人资格的公益性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执行院长蒋采的张罗下,书画院聘请了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省文化厅原厅长钱法成、中国美术学院孔仲起教授等为艺术顾问,且经常邀请他们来开设讲座或者举办书画展览。一时间,群贤毕至、少长云集,之江书画院俨然已在书香杭城竖立起了一块文化品牌。

“我50岁之前最大的梦想,不是个人的浮名,而是书画教育,希望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艺术家”,聊起教育,蒋采爽直的笑声中添了许多的兴奋。早在200012月,西泠印社出版社就出版了他的《柳公权集字作品帖》,20124月,他又应西冷印社出版社邀请,又编写10几本篆书《碑帖导临》丛书,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出书的目的是方便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更深入地学习”,蒋采透露,今年还有几本教材即将出版。

    现在的蒋采,作为之江书画院的领头者,除了仍在艺术道路上辛勤跋涉外,对书画院的事务也管理得井井有条。在他的努力下,书画院成立十年来,以打造名作、名人、名院为目标,以让书画走向大众化为旗帜,已举办了40余期的书画培训活动,为社会培训了4万余人次,慕名前来报名参加书画培训的人越来越多。在培训中心,我们亲眼看到学员年龄跨度非常之大,有牙牙学语的幼儿,也有古稀之年的老人。这种全民艺术的氛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从中也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希望。

也许是军旅生涯的影响,每逢重大节日,蒋采更愿意率领创作团队到部队、到警营参加慰问活动。20128月,应邀慰问杨利伟、刘洋等十余位航天员,受到了部队首长的高度赞扬。十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他组织开展了数十次大型书画展览、采风、雅集、公益交流活动。目前仅公益讲座就形成了三大品牌活动:一个是白马湖市民大讲堂文化艺术讲坛;另一个是钱塘雅韵艺术大讲堂;还有一个是面向书画专业人士的精英讲座。也因此,前不久,他被政府部门层层推荐,荣获“浙江百名群众文艺带头人”称号。

在被艺术滋养的同时也用艺术去滋养人,这让蒋采的工作始终充满了激情和创新。一笔在手,就能呼吸到传统文化的气息;一刀在手,就是雕刻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于蒋采来说,书画就是他理解和拥抱传统文化的最佳形式。也基于这种认识,蒋采热衷于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他每年组织书画院老师和学生为市民义务撰写春联是如此,他担任全国创刊最早的艺术杂志《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杂志的副主编,目的也是这样。

    采访临近结束,望着眼前这位勤勉的艺术探索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艺术评论家蔡树农在读完蒋采仁棣印稿之后挥笔写下的诗句:

蜀人天下爱,印爱在杭州。

气古追三代,神闲纳九流。

寻师无远近,问道有沉浮。

风采之江上,几杯醉行舟!

发布人:admin

上一篇:动漫是灵魂的产业
下一篇:创新力量再延续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江南大道100号  邮编:310051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 浏览器版本请用 Internet Explorer 6.0 以上
杭州市滨江区政协版权所有copyright(c)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60073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