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宁波市政协常委会议就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再创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进行专题协商。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拓展民营经济发展新空间,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新活力,优化资源市场配置、强化民营经济要素新支撑,提振信心、注重创新、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内生新动力等四个课题犹如四道精美大餐,让参会的委员们精神为之一振。
宁波是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由于市场先发和草根起家,很多企业转型升级相对艰难,融资难、投资难、创新难、盈利难等诸问题已成宁波民企创新转型的瓶颈制约。
从3月起,“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再创宁波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课题组走入企业与企业家面对面沟通。“企业发展信心不足,创业激情消退,部门间行政审批条件冲突困扰民营经济发展……”随着问题一个个显现,课题组的忧虑也变成了焦虑。
短短3个多月时间,课题组的足迹遍布宁波7个县市区,深入企业调研33次,对市级相关部门的调研达到19家。“课题组在各县(市)区政协的密切配合下,还对全市200家民营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当前宁波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市政协副主席陈炳水介绍。
“再创宁波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的调研,是市政协经科委主任敬明光难忘的一段经历,“不走不了解,这一路的调研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用心、用情为再创宁波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建言恰逢其时。”
信心是关键。课题组呼吁积极回应民营企业家“盼改革、要公平、求安全、谋发展”的共同呼声。加强科技创新,在重点扶持部分行业和企业的同时,要把更多的政策关注点放在提升宁波的整体科研实力上。加强人才支撑,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要实现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双向交流”,形成科创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光合作用”。加强管理创新,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上市,通过公开透明的资本市场来倒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优化环境是重点。课题组建议建立权力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以工商注册制度改革为切入点,降低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释放改革红利。改前置审批为后置,进一步扩大行业联合审批标准编制范围,重点规范非许可项目和竣工验收环节自由裁量。建立各类押金制度规范,探索一般投资项目“零审批”。在市、县、乡镇建立三级投资代办中心,提供由财政全额保障的投资代办公共服务,有效破解民营经济投资审批难题。建立资源要素利用综合评价机制,推进土地要素、金融要素、创新要素及能源要素等市场化配置,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民营经济是宁波经济的主体,贡献了7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宁波发展的优势、活力和潜力所在。只要大家都来为再创宁波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尽一份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就会更加有力、更加有劲。”市政协主席唐一军说。
|